去年年底,一则新闻震动全球车圈——本田、日产和三菱三大日系车企,宣布要搞合并,目标是打造一家“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年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约合1460亿元人民币)的世界级移动出行公司”。
狠话放出去了,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这可能是日系车打翻身仗的开始。
谁能想到,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谈判,转过年没多久就黄了。
这次日系车企抱团失败的原因,是强势的本田想占据主导地位,但日产不答应。
日产去年业绩不大好,2024财年亏损额创出历史新高。与本田的合并不成,日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上任的CEO想的办法是大刀阔斧降成本,5月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万人,关闭7家汽车工厂。
这些计划要关闭的工厂里,就有日产的大型主力生产基地追滨工厂。由于日产业绩不佳,该工厂去年产能利用率仅为40%,从降本增效的角度看关掉也很合理,就是当地就业不好看了。
就在此时,突然有报道称,富士康母公司鸿海要和日产商讨共用追滨工厂,以充分利用其产能,避免它被关闭。
鸿海希望利用追滨工厂生产自家电动汽车。
富士康怎么想造车了呢?
这可不是一时兴起,富士康一直都有造车的计划,2020年鸿海董事长更是发下豪言称,富士康将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目标是在5年后抢占10%的电动汽车市场。
五年时间快过去了,豪言显然没有成真,造车并没有那么容易。
现在富士康改变策略,想在日本找合作伙伴。
日产还不是富士康找到的*个日本合作伙伴,在此之前,富士康就已经在今年五月,与三菱达成合作。
具体合作细节是,富士康子公司鸿华先进提供一款由其开发的电动汽车车型,由中国台湾地区的裕隆汽车生产,通过三菱的渠道,于2026年推向大洋洲。
富士康还计划通过三菱扶桑,售富士康集团开发的Model T巴士和Model U微型巴士。
从富士康和三菱的合作关系可以看出,富士康提供车型,三菱提供品牌渠道,打入海外市场。
富士康甚至还要依赖裕隆汽车进行生产。
那富士康这次找日产合作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想要共享日产的工厂产能,做到在日本也能生产汽车。
总的来说,日系车的一些品牌,如日产、三菱等这几年日子不大好过,富士康趁机合作,利用它们成熟的渠道、品牌和产能来早自己的车,也算是趁机捡漏,巧妙地为自己造车铺路了。
除了在日本的布局外,富士康也没忘记在中国大陆造车。最近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郑州发布了14个职位,包括智能化电子电气工程师、总装工艺工程师、焊装设备工程师等,显然也要在郑州造车了。
从今年富士康造车四面出击的大动作来看,其造车的紧迫感很足了。今年4月富士康还表示,要在2027年将Model T和Model U巴士引入日本市场,留给富士康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谁跟不上,谁就可能被淘汰。对日系车企来说,不能再抱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得敢于打破常规,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
合作肯定是必要的,但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之前日产、三菱和本田的合作意向,就有为了合作而合作那味儿了,谈不拢也正常。
想合作还得找到真正互补的伙伴,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实现共赢。这样说来,富士康找日系车企合作还互补一些。
汽车行业的这场变革,注定是漫长而激烈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合并、合作、跨界,只是这场大变革中的一个个片段。
日系车企能否重拾往日的辉煌?富士康们能否在汽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这些都还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那些敢于创新、勇于改变、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生存下来。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