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让空气中充满创新的味道”的标语格外醒目,集成服务中心的咖啡角三三两两坐着洽谈业务的人员。
“科技园自2023年8月30日揭牌以来,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智能网联、信创、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目前已聚集70家与园区产业定位相匹配的企业。”科技园产业组织负责人徐天鸿说,2024年园区将继续对接人才招引和场景需求,打造产业微集群,同时持续拓展新载体,在雄安新区形成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
于2023年12月入驻科技园的雄安汇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北京绘岳控股有限公司在雄安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也是雄安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首批入库企业之一。“公司以大数据、AI等高精尖科学技术为目标,精准构建数字城市信息基础,助力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为建成数字孪生城市、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奠定基石。”该公司总经理陈小俐说。
在雄安新区,类似的创新场景还有很多。7年来,雄安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起点布局高新产业,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河北深刻认识到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坚持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抓创新,让各方来客一到雄安,就能感受到雄安新区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气象。”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说。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首批服务雄安新区城市建设的12家北京中关村企业之一,早在2017年就来到雄安新区,并于2018年将总部迁过来,成为首家总部落户雄安新区的人工智能企业。“绿色、创新和智能是这座未来之城的鲜明特征,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城市级智能平台,再加上众多智能化场景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公司发展的无限可能。”该公司品牌市场总监张会说,公司选择把家安在雄安新区,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创新土壤。
探寻创新特质日益凸显的背后逻辑,是雄安新区在汇聚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突破。
——创新体系方面,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六链融合”,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体系、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资金要素支撑体系、科创氛围营造体系“六个体系”建设。
——政策保障方面,制定出台《河北雄安新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12项科技创新支持政策。设立100亿元雄安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0亿元雄安央企疏解基金、5亿元种子基金、10亿元天使基金、10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各类企业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创新载体方面,设立河北雄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已启动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建立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软创街区等10余个创新平台载体,挂牌16个特色主题楼宇,建成投用雄安新区科技成果展示中心、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创新生态方面,支持疏解单位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指导疏解高校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支持疏解医院组成医联体,筹建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布局雄安新区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深入推进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实现“空天地”一体、“通导遥”融合。
政策合力让雄安新区日益成为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截至目前,发放“雄才卡”10808张,2023年以来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3万余人。“2023年,雄安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入库323家、较2022年增长47%,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04家、较2022年增长206%,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75家、较2022年增长49%;专精特新企业78家、较2022年增长90.2%,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王彦伟说。
面向未来,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级前沿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三类创新平台,聚力打造启动区及第五组团联动容东片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高新区3个科技创新集聚区,加快构建疏解单位协同创新、未来产业协同创新、未来城市协同创新3个协同创新场景。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